时常会看见这样的新闻:某地又捞出了“怪鱼”、“怪兽”、“巨型海怪”,吓坏渔民,多少岁的老渔民表示从未见过等等。本文的主角就是这种巨型“海怪”之一:它们就长着半个身体,只有头没尾巴,背鳍和臀鳍如同张开的翅膀,更要命的是它们都很大,动辄比成年男子还高出一头。只是它们命运多舛,很少见到它们毁坏船只伤害渔民,倒是时常能看见它们被捕的记录。
古今中外一直有这种“巨兽”被捕获的记录,照相术发明之后,“凯旋”的场景得以流传。不过在台湾、日本和朝鲜半岛,以及我国南方等地,渔民们捞到了这种“海怪”时就不会那么惊讶了,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不怎么好吃的海鱼罢了。
这种“海怪”的正式中文名称叫做“翻车鲀”,俗名“翻车鱼”,台湾人觉得“翻车”不吉利,所以改用“曼波鱼”。而“曼波鱼(マンボウ)”其实是日语中翻车鲀的叫法——因为它们游泳动作相当笨拙,在水中游动如同跳曼波舞一般。除此之外,翻车鲀在许多语言中都有别名:英美等地称其为“大洋太阳鱼(Ocean Sunfish)”(“Sunfish”被鲈形目淡水鱼太阳鱼科Centrarchidae所占据,所以不得不加上Ocean);法国人将它们称“月亮鱼”,因为翻车鲀身体上常附着许多发光生物,游动时便如发光的月亮一般;德国人更喜欢很直白地把它们称作“游泳的头(Schwimmender Kopf)”;波兰人也很直白,干脆把它称作“只有头samogłów”;在我国南方,它也被称作“蜇鱼”(因为爱吃海蜇)、“干贝鱼”、“鱼截”或者“鱼粿”。翻车鲀的学名为Mola mola,拉丁语中意为“磨石”——这不是说翻车鲀长得像圆饼中间有个洞,而是说这些鱼儿们皮肤粗糙,而且又大又沉。
海怪战斗力分析翻车鲀属于鲀形目翻车鲀科(Molidae),与河豚等是近亲。目前,翻车鲀科只有三个确定的物种,除翻车鲀外,还有矛尾翻车鲀(Masturus lanceolatus)和斑点长翻车鲀(Ranzania laevis),在我国可以见到的是前两种。翻车鲀是翻车鲀科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种类,它们在各大洋中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在热带和温带的大洋海域活动,偶尔出没于近岸。
翻车鲀科的三个物种,左上为斑点长翻车鲀,左下为矛尾翻车鲀,右图为翻车鲀。矛尾翻车鲀可以长成像翻车鲀一样长达3米多的巨兽,斑点长翻车鲀的体长则只能达到1米,显得正常许多。这些“只有头”的平均体长长达1.8米,背鳍到臀鳍的平均长度2.5米,平均体重在1吨左右。而在标本记录中,最大的翻车鲀体长3.1米,两鳍长度4.2米,而体重更是达到惊了人的2.27吨——这一纪录也使其成为最重的硬骨鱼类。不过,虽然属于硬骨鱼类,翻车鲀的骨骼中含有大量的软骨质组织,骨骼相对更轻,这也是它们能长到如此夸张体格的原因之一。
翻车鲀的解剖结构与骨骼标本。翻车鲀的尾部呈扁圆形,身型短而两侧肥厚,游泳主要靠背鳍和胸鳍的摆动,十分笨拙。但这些看上去喜欢在浅海活动的鱼类只有30%多的时间在海面以下10米的水体中度过,有超过80%的时间停留在海面下200米以内的水体中,而剩余的时间它们会潜到更深的水体中寻找食物,其潜水的最深记录达到了844米。当然,喜欢晒太阳也是事实,翻车鲀经常会将身体侧翻,平展着浮在海面上晒太阳——这也是“翻车鱼”、“Sunfish”等名称的由来。而且,随洋流漂流也绝非这些“强大”的“海怪”们的习性,正相反,它们经常是逆着海流游动的。翻车鲀有一天游过26千米的记录,最高时速到达3.6千米每小时,虽然的确不是很快,但是考虑到它们庞大的身躯与呆萌的游泳方式,这已经是不错的努力了。
翻车鲀在海面上游泳(左)与晒太阳(右)。游泳的时候,又长又尖的背鳍露出海面,经常会使人误认为鲨鱼;而晒太阳则纯属恶意卖萌了,当然除了取暖,消灭寄生虫很有可能也是翻车鲀晒太阳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在吃这方面,翻车鲀并不挑剔。这些庞然大物的主食是各种水母,零食则包括各种浮游的海鞘、鱿鱼、甲壳类、小型鱼、幼鱼,甚至海草。这样的食谱营养有限,因此翻车鲀必须吃很多才能维持体重。幸好它们的小嘴能轻松地撕扯水母,喙状牙板又能轻易地啃下较硬的小鱼小虾,咽部还有特化的牙齿帮助将食物磨碎。因此,虽然总是看见它们为混口饭吃“上下而求索”,但实际上填饱肚子还是不难的。
这些巨型“海怪”还有另一项技能:变色。翻车鲀的皮肤的色调以灰色和银白色为主,不同地区的翻车鲀也会呈现颜色深浅的差异,有时会形成不同的斑点图案。在被打扰,或者遇到威胁时,翻车鲀的体色能在极短时间内从亮调变为暗色,令人叹为观止。
翻车鲀的皮肤就像是一个能表现灰阶的显示器,能够表现出多种色彩和美丽的花纹。 海怪成长史翻车鲀与河豚、刺鲀、马面鲀等同属于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之间拥有许多共同点,包括牙齿常愈合形成喙状牙板、上颌骨与前颌骨相连或愈合等。但与河豚它们不同,翻车鲀它没有鳔或气囊,因而也不可能像河豚一样将身体鼓成球状——如果可以的话一定很有趣。不过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翻车鲀的幼年时期,会发现原来它们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模样有多么不同了。
翻车鲀是脊椎动物中的产卵冠军,一条长1.4米左右的雌鱼一次可产下3亿枚卵,比正常鱼类高出好几个数量级,秒杀各种陆生脊椎动物,更不用说一次排一两个卵的Homo sapiens了。卵的数量如此之大,单个卵体积之微小便也不言而喻。这种广种薄收的繁衍方式必然导致了成活率的低下——不过即便从受精卵发育为成鱼的成功率只有不到百万分之一,如此巨量的卵也足以保证这些“海怪”的种族延。
刚孵化出来的翻车鲀仅有2毫米左右,但体形宽大,拥有原始的尾鳍和较大的胸鳍。在它们长到10毫米之前,身体长有棘刺,看上去就像是河豚和箱鲀的微缩版。而等鱼苗长到35毫米的时候,棘刺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此时它们的身体逐渐变厚,也更紧凑,原始的尾鳍逐渐消失,圆形的假尾鳍,或称舵鳍,取而代之。再后来,翻车鲀就长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模样,那些棘刺消失不见了——作为一只“海怪”必须抹去那些表现出与其它鱼类亲缘关系的印记。
翻车鱼幼时的萌图,身上的棘刺十分明显。与“正常”“海怪”的个性不同,翻车鲀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血泪史:幼年时因为缺乏母爱、个体太小,即便聚集成群也经常被各种掠食鱼类侵扰,金枪鱼、鲯鳅等都将它们视为美餐;成年后虽然拥有可怕的块头,但却缺乏足够的自卫能力、逃生技巧,因此虎鲸、鲨鱼等等大型海生肉食动物也不会放过它们,海狮甚至有时会以猎杀翻车鲀取乐。好在那些两条腿的陆生杂食动物并没有对这些“海怪”产生太大的兴趣,所以它们依然能够逍遥地晒着太阳生存下去。
抓海怪容易养海怪难浅海鱼类、对食物也不怎么挑剔,所以好像只要有些“海水晶”,养活一条翻车鲀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面对一条“海怪”,一切都会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世界闻名的蒙特雷湾水族馆曾经“不自量力”地养过一条26千克的翻车鲀,这条“海怪”仅花了15个月,就靠吃鱿鱼、小鱼和对虾长到了399千克(这得吃多少?!),体长也长到了近1.8米。最后水族缸里实在装不下了,不得不调用直升飞机将其运出,放归蒙特雷湾。相信放生的时候,那条翻车鲀正快乐地哼哼着“我们吃货有力量”吧。
所以,除非是去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那几个水族馆,例如蒙特雷湾水族馆、里斯本水族馆等,看见成年翻车鲀的可能性真的十分低。不过它们毕竟是“海怪”!我们知道它们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浩瀚的大海里,或许哪天命运女神就会把我们带去它们的面前——那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