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说:神经认知科学研究中,功能神经影像学实验很容易出现假阳性。以典型的130,000像素的功能核磁共振图像为例,概率上几乎可以肯定会有一个假阳性信号出现。恰当使用多重比较修正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一点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
论文进一步阐释说:几十年前的科研人员并没有预料到今天的研究手段会如此先进,计算机的储存和运算功能强大到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但是海量的数据处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误差风险。过去科研中使用的统计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升级,以应对目前的现实。事实上我们也发展出了更严格的统计方法已解决假阳性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是有很多科研论文在数据处理中没有应用这些方法。
为了强调这种现象的严重性,这些研究人员对已经死亡的大西洋鲑鱼进行了功能核磁共振扫描。
实验对象:一条鲑鱼,长18英寸,重3.8磅,已死。性别不明,考虑到已死,性别应该不是关键问题。
大西洋鲑(非研究对象那条)这条鲑鱼被固定到功能核磁共振仪上,它的脑活动信号可以实时投影在屏幕上。鲑鱼头部上方设置了一面小镜子,这样它(理论上)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脑活动信号图像。实验开始之后,研究人员给这条鲑鱼展示一系列反映人类社交情景的图片,既有内向情绪特征的,也有外向特征的。研究人员要求鲑鱼判断图片中的人正在经历何种情绪体验。这个实验流程从1993年开始就已经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总之,在这个过程中,鲑鱼的脑活动图像被记录下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人员在鲑鱼的脑室和背部脊柱区域发现了两处神经活动信号(如下图),虽然只有三个像素大小。由于鲑鱼的脑子太小,仪器分辨率不高,不能做深入的分析。但这毕竟是阳性信号,代表着鲑鱼(已死)的大脑在图片的刺激下出现了神经活动!
论文结果图片文章在讨论部分这样说:一种可能是,我们开创了死亡鱼类生物的认知研究这一新领域;另一种可能是,我们未加修正的统计方法是有问题的。我们能下结论说鲑鱼真的参与了图片场景心理学实验吗?当然不能。我们已经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认知能力(将其杀死)而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这个结果只能表明:如不进行多重检验控制,随机噪声信号很容易导致假的结果。这一点在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已经多次被讨论过,但直到现在,相关修正方法在发表论文时仍然不是一项必需的要求。
文章最后总结道:我们的意见不是说功能影像学研究不好,而是说它的标准应该不断发展、提高。假阳性问题不是由于太困难而解决不了,因为大部分数据分析软件中都集成了相关功能。根本原因还是研究人员们不愿意用严格的统计方法来“损害”自己辛苦获得的数据。当然,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真实的阳性结果被不恰当的方法给“消除”掉,但是,对统计结果不加修正就往下推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