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喝过含有板蓝根的中药汤剂,那种棕黄色的、苦苦的汤药。不过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细细思考过板蓝根的“蓝”从何来,好奇过这种植物究竟又是长成什么样子?南北板蓝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找到“板蓝根”这种植物,原因也好笑,因为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个短语——“板蓝的根”,也就是说,我们要找的植物是“板蓝”。
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是爵床科板蓝属植物,且该属植物仅此一种。小名“马蓝”其实更为常用。板蓝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地广泛种植。不过现如今,国内的种植区域已经退缩到西南的零星地域了。
板蓝的模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卵圆形的叶子,不甚高大的植株,混在山野之中根本就挑不出来。倒是它们的花朵有些特色——有点像拉长的挂钟,在挂钟的边缘有5个裂片。不过虽然是多年生植物,板蓝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基本上在开花之前,它们已经被收割了,所以我们很少看见它们的花朵。
板蓝需要比较温暖湿润的环境,所以只能生活在我国南方,因而有了“南板蓝根”的称号。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强势替代品——菘蓝(Isatis tinctoria)。
实际上,最早出现于医药典籍中的只有“蓝”这一个字而已,而这个“蓝”指的就是菘蓝。《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是:“蓝,染青草也。”当时的菘蓝,主要是衣服的染料。至于名字逐渐演变成“菘蓝”,则很可能是为了区别其他的蓝色染料植物,例如上面提到的板蓝。而加的这个“菘”字,则是为了描述它的特征。
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与油白菜极其相似——从叶片,到花朵的细节。不过,菘蓝与油白菜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油菜结出的是长角果,种子可以多达数十粒,而菘蓝结出的则是短角果,种子只有寥寥数枚。因为菘蓝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也被称为“北板蓝根”。
除了上面说的南北双雄,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也是一种提供板蓝根的植物,只不过蓼蓝的栽培数量远低于板蓝和菘蓝,所以出场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叶柄上方包裹着一层白色薄膜,这是蓼科植物的特征:膜质托叶鞘。至于蓼蓝的花朵,有点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不过跟狗尾草不同的是,每朵小花都有5片花瓣。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三种“蓝”中,目前产量和用量最大的植物是菘蓝。也就是说,我们吃到的“板蓝根”很有可能不是板蓝的根,而是菘蓝的。而且,最早入药的并不是“板蓝的根”,而是菘蓝的果实和种子,然后是这三种植物的茎叶,最终是因为染料的不足,才用根作为替代。逐渐的,这三种植物的茎叶和根有了不同的名字:前者叫做大青叶,后者便是板蓝根。大青叶通常会被磨碎成粉末状或者制成团块以便使用——“青黛”就是这类制品在中药房中的名字。靛蓝的颜色 不论是板蓝、菘蓝还是蓼蓝,植株本身都是正常的绿色,即便是扯开它们的叶片,渗出来的汁液也是是透明的,蓝从何来?
这三种植物来自三个不同的科,可以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不过有趣的是,它们含有同样的化学物质——靛苷。靛苷由吲哚和糖基组成,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无色透明化合物,因此我们从板蓝的汁液中看不到任何蓝色的痕迹。
为了得到蓝色染料,必须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的处理:
首先,要把这些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因为可溶于水,靛苷会从细胞中缓慢地释放出来,同时靛苷上的糖基会被逐渐水解,留下单独的3-羟基吲哚。而那些被释放出来的糖会被微生物转化成乳酸,逐步提高发酵池的酸度,进而促使更多的3-羟基吲哚从糖的怀抱中挣脱出来。
当靛苷水解的工作告一段落后,石灰就该出场了。石灰将会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促使3-羟基吲哚被氧化为3-吲哚酮,此时,刚刚独立没多久的吲哚基团将再度走向联合,两个分子的3-吲哚酮会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靛蓝。而此时我们就会发现:蓝色的沉淀物出现了。
不过,我们如果要使用这些染料的话,并不是简单地把沉淀好的靛蓝涂抹到衣物上那么简单,而是必须利用米泔水,酒糟等原料对它进行进行再次发酵。再这样得条件下,靛蓝会发生还原反应,变成无色的靛白。但是和靛蓝一样,靛白还是很难溶解在水中,于是,再次出场的石灰与靛白发生反应,让后者变成可以溶解在水中的靛白盐——直到此时,染色剂才算是真正做好。
把需要染色的衣物放在准备好的染色剂中,等靛白充分地进入纤维就可以拿去晾晒了。在晾晒过程中,靛白再次被氧化,变回靛蓝,织物也就如此被赋予了稳重的蓝色。
不过,在合成染料大行其道的今天,囿于繁琐的过程,以及容易褪色等问题,这样天然的染色过程已经很少出现了。不过这些植物更多地出现在药店之中,与我们的健康有关的成分很可能也就是这些能染色的物质。抑制病毒的“良药”? 对于板蓝根的药用价值一直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板蓝根中的化学物质能够杀灭病毒,特别是对于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效果显著;而反对者则认为那不过是些安慰剂效应罢了。
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清楚板蓝根中的化学物质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一些体外试验表明,板蓝根中所含的靛苷可以抑制病毒与细胞结合——这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病情,不过,要注意的是,靛苷并不能像金刚烷胺或者达菲那样杀死病毒。
另外,靛苷还可以抑制内毒素的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体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对于发热等症状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只不过,同上述作用一样,这项功能还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不得不看到,很多人是本着喝喝没坏处的想法来使用板蓝根的。真的没坏处吗?板蓝根同其他植物一样,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很容易引发各种过敏反应,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发生皮疹等症状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把板蓝根当茶泡着喝,这并不是什么好习惯。
不管怎么样,板蓝根并不是一种神奇的根系,就像它无法解决染料的问题一样,板蓝根也无法应对所有的病症。我们不如把板蓝根的神话放在一边,多听听医生的建议。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