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海洋
趣味实验
科学探秘
科学漫谈
科普活动
科技前沿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科技 > 科学漫谈 > 正文

凯·塞格巴恩

  (凯·塞格巴恩(1918~ ),因高分辨率测量仪器的发展,以及光电子和轻元素定量分析方面的工作,与肖洛和布洛姆伯根分享了198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当用紫外线照射某一物质时,就有可能使它发射电子,这就是著名的光电效应。这一效应最早是由赫兹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设对它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后,科学家们便试图利用这一效应,通过研究光电子而获得物质内部的信息。但长期以来,由于仪器分辨率不高,致使这一工作进展缓慢。

  1954年,当时塞格巴恩领导着一个原子核物理小组,他们为了测定β射线能谱而设计了双聚焦磁式能谱仪,并用来研究X射线光电子的能量分布,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台光电子能谱仪的诞生。他们发现能量损失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极高的分辨率上,弹性散射的电子峰和非弹性散射的电子峰是严格分开的。据此,他们把原先测量光电子的吸收限,改为测量光电子的吸收峰,从而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为发展新型的光谱学开辟了道路。在1981年的评奖过程中,人们对塞格巴恩教授在高分辨率谱仪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高分辨率的谱仪,便可从电子峰的位置和形状得到重要信息。塞格巴恩是世界上第一位用电子能谱峰的位置精确测量元素内层结合能的人。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不断改进谱仪,精确测定周期表中各种原子内层电子的结合能,并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化学位移效应。接着,他们还从理论上给予阐明,把化学位移和元素状态及化学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为鉴别化学态和化学结构建立了新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研究试样中有哪些原子,而且还可以了解这些原子“生存”在哪种化学环境中。

  塞格巴恩是瑞典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他1918年4月20日生于伦德。194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起在乌普萨拉大学任物理学教授,现为该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皇家科学院成员,并兼任若干杂志的主编和编辑。他的父亲曼尼·塞格巴恩在1923~1937年间也曾任该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因对“高精度X射线谱的研究和应用”以及“M线系X射线谱的发现”获得192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凯·塞格巴恩教授的三个儿子也都是物理学家,其中之一H.塞格巴恩副教授就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工作。他们家真可谓“物理世家”。

  塞格巴恩善于组织和领导他手下的科研人员,他的成就正是通过他所领导的小组而获得的。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晚上都不休息,总是工作或巡视各实验室。他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他发表了大量文章,但我们发现他有众多的合作者,正是这些合作者完成了一个人所无法承担的工作。他不尚空谈理论,而是一位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的人,化学位移工作就是以大量可靠的实验数据为根据的。塞格巴恩富有创造精神,从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任务。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从不畏惧,而是朝着看准的科研方向不停顿地前进。光电子能谱技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这不能不归功于它的第一位开拓者——凯·塞格巴恩。

分享到:
  2014-12-10  6167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